职工文苑

风雨八里桥

来源:    作者:    日期:2017-09-21 09:11

清晨,我散步来到八里桥,这座历经70多年风雨的泾河第一桥巍然屹立在泾河之上。这座桥,曾作为西兰公路上的主要桥涵,迎送过抗日战争给前线送物资的驼队、马车。曾欢送过西北野战军的滚滚铁流。

八里桥位于平凉城西8华里的泾河上,故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于次年又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对国民党的首府南京构成巨大威胁。于是,国民政府于同年130日仓皇宣布迁都洛阳。3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决定以洛阳为国民党政府的行都,以西安为陪都。为打通物资供应通道,国民政府决定修建西兰公路,并且延至河西走廊直抵新疆中苏边境。193551日,西兰公路正式通车。后来,由于时局变化,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西安作为陪都的计划落空,但是,西兰公路为抗日战争运送后方支前物资和苏联支援中国的大批作战装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民国26(1937)5月,阴雨绵绵,原西兰公路的过水桥被洪水冲垮,交通堵塞。西北公路管理局主任郑世彦倡修一座跨河大桥。遂成立平凉桥工处主持修建,后移交西兰、西汉路工程处承建。大桥设计为连结式19孔圆拱石桥,每孔净跨5米,桥面净宽单车道4.5米,总长1218米。又从上游700米处起,沿河两岸向下筑顺坝、格坝2座,丁坝4座,下游设置排桩石砌冲刷门槛,用以控制桥孔下的局部集中冲刷,确保桥基安全。同时,在南岸新筑路基800米,土坝2道。两坝在跨农渠处设闸3道,平时开闸以利灌溉,雨季则由专人闭闸拦洪,保渠滞沙,以防摊地淤高而导致河流改道。工程由西安兴协营造厂承做。自民国27(1938)324日开工,期间曾遭受3次洪水冲击,至同年731日全部竣工,用款10万余元,全国著名公路工程专家赵祖康题写了桥名,石雕后镶于两侧栏中央,又立了石碑(存市公路总段)。大桥质量较高,在七十多年里历经洪水冲击,完好无损。

八里桥,这座泾河第一桥,虽然在新的大桥修成后不再有东来西往的车流通过,但它的历史功勋永远是平凉人的骄傲。由于桥位处泾河源头,龙尾山下泾河两个源流的交汇处。因此,关于桥的修建和营运民间有诸多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民间对大桥经受多次洪水洗礼的一种肯定。站在桥头,望着静静的大桥。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儿时的一幕:烈日炎炎,河水清清,一帮光溜溜的“捣蛋鬼”在桥下的流水中嬉戏。不远处,驻军八里炮团的靶场上,官兵们在进行演练。桥上不时有战士经过,他们向我们挥手,我们则向他们喊自编的颠倒歌:八里炮上桥响哩,骑地枪,背地马,满军队的河滩。

     注:本文发表于2010年,2013年7月19日10时58分,老八里桥因暴雨洪水冲刷及崆峒水库加大泄洪量发生部分垮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