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要闻

固本强基 行稳致远——以“精细化管理”实现提质增效

来源:    作者:苏天佑    日期:2024-08-05 10:20

   2024年,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质量提升年”活动为契机,坚持“以路况论英雄”的考核导向,全面践行精细化管理理念,全面推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台账化”落实,以横向贯通所有部门、纵向贯穿所有层级的工作力度,不断在管理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养护工作提质增效。

关键词之“固本”
   在精细化管理理念指引下,中心持续在制度建设上久久为功,不断强化制度约束力和执行力。加强中心招标工作的专业性和严肃性,成立中心招标领导小组,对中心工程、货物、服务等招标工作进行全面审核和把关,推动招标工作由“粗放”向“精细”转变,构建起“招标必审核、招标必规范”的管理机制,实现招标过程的公平性和规范性。为全面提升小修保养养护质量,中心制定印发《小修保养计量支付管理办法》,为小修保养计量验收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使计量验收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坚持对各单位日常养护工程量实行计量验收,明确计量标准和验收要求,持续提升日常养护工程质量;制定印发《中心政府采购实施细则》,“菜单式”方法让不同标准下的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一目了然”,对基层各单位政府采购坚持季度上报和季度审核的方式,持续提升政府采购行为规范化和程序化。
关键词之“提升”
   坚持“过紧日子”,为将有限的养护资金用在“刀刃上”,中心加强统筹谋划,以历年积累的路况技术指标为数据支撑,认真研究历年路况检测数据,分析测算路况目标衰减趋势,细化分解2024年辖养路线路面技术指标,建立了以路况技术指标为目标的养护决策导向,以详细路况调查和路况技术指标为基础,制定印发了中心2024年《路况提升方案》,施行精准施策,坚持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修复性养护多向发力,路况提升方案聚集实际问题,实现了养护决策目标的最优解。截止目前完成油路修补6.6万平方米,改性沥青碎石封层46.65万平方米。
关键词之“精准”
   树牢“全寿命周期”理念,紧盯目标任务,加强养护工程前期工作,严把设计质量“龙头”关口,在图纸设计前期,充分听取和吸纳养护单位意见,注重为后期养护预留空间。在路况病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交通量、气候水文,养护历史因素,因路施策,提高设计深度和精度。图纸审查在中心初审、省中心审查、省厅提级论证“三级审核”的基础上,坚持“内部审核”和咨询审查相结合的图纸审核方式,实现设计方案安全、经济、科学可行的目标。截止目前,完成2项工程的公开招标和10项工程的施工任务下达工作,完成6项工程的前期申报工程,完成1项工程的协议签订工作,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工程1项。
关键词之“创新”
   主动顺应时代变迁,重新调整优化养护生产布局,形成了“1段(所)+1养护站+N作业点”养护生产单元格局,获得人员、机械设备、资金效益的最优解;泾川专业化养护工区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构建了“东西中南”养护生产基地架构。持续加强养护机械化水平,今年以来先后为部分基层单位配置了护栏清洗机、护栏前置清扫刷、乳化沥青生产设备,机械赋能水平进一步提升。在项目前期中大力推行“四新”技术,在2025年精细化提升工程设计中,全面推广应用EVA柔性道口柱,在2025年灾害防治工程设计中,主动采用仰斜式排水管,在路基病害处治工程设计中,首次采用水平注浆工艺。
关键词之“规范”
   加强工程质量过程控制,为确保道路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沥青混合料优先采用改性沥青,路用碎石优先采用压碎值小和粘附性强的优质碎石作为骨料,从原材料关口入手实现工程质量源头控制,对进场原材料坚持“先检测后进场”原则,严格按照检测频次加强原材料的进场验收和过程检测工作,用检测数据“说话”已成为工程质量管控的“常态”。在水毁修复工程和自主实施养护工程作业过程中,基层单位坚持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现场全程跟班作业,技术人员和安全员全程指导作业的质量保障制,确保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规范进行操作,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规范要求。截止目前已完成12项水毁修复工程和5项自主实施养护工程的主要工作。
关键词之“防范”
   深入开展重大灾害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特别是对高边坡、急弯陡坡、长大桥梁隧道、临边临崖等关键部位进行了全面的风险隐患排查,建立详细的风险隐患台账,明确整改措施和整改期限,实行“日跟踪、日上报、日更新”工作机制,每日对风险隐患台账进行更新,记录最新的隐患排查和整改情况,对已经完成整改的隐患点,在验收合格后及时进行销号处理,并对其进行跟踪复查,确保整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印发《公路日常巡查工作通知》,明确不同等级公路巡查重点内容和频次,加强汛期公路灾害风险巡查监测,针对不同灾害风险特点,分别采取人工巡检、简易监测、专业监测的方式进行监测,将巡查监测工作落实到防汛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