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灵台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每年汛期(6-9月)集中了全年60%以上的降水量,短时强降雨叠加复杂地形易引发山洪,对桥梁安全构成多重威胁。县域内黄土层抗侵蚀能力弱,暴雨时地表径流快速汇集,导致达溪河、涧河等河道水位骤涨骤落,水流对桥梁基础的冲刷强度远超常态。基于《公路桥涵养护规范》要求及预防性养护经济性考量,汛前通过无人机巡检、河道清障、基础维护等措施实施专项养护,提前消除85%以上隐患,相比汛后抢修节约5-8倍成本,从而保障路网在极端天气下的运行韧性,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筑牢防线。随着主汛期临近,为切实保障桥梁安全运行,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灵台公路段统筹部署、科学施策,针对辖区内重点桥梁开展专项养护,全力筑牢汛期交通安全屏障。
未雨绸缪 积极开展桥梁汛前检查
面对灵台县复杂的地形特征与汛期极端天气的双重考验,灵台公路段以“防汛前哨站”的主动姿态,将桥梁安全保障端口前移,构建起科学高效的汛前防控体系。汛前建立以桥梁养护工程师为核心的专业队伍,充分考虑汛期暴雨引发的洪水水位上涨等情况,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防汛防内涝应急预案,并根据设计图纸对管养区域涉及跨河、跨沟桥梁开展河床标高检测及洪水位警戒线调查。重点对桥梁伸缩缝、排水设施、桥墩基础等关键部位全面开展隐患排查,及时疏通桥面泄水孔,捡拾桥下垃圾,摸清桥梁墩柱及护坡安全状态,建立动态台账。
疏浚改道并行 破解水流冲击难题
在桥梁防汛体系构建中,疏浚改道与基础防护工程形成了一套动态协同的治理逻辑。针对达溪河桥和涧河2号桥所处河道淤积严重、水流紊乱等问题,采取“上游疏浚+下游改道”综合治理方案。通过清理桥墩周边4.3万立方米淤积物,拓宽河道行洪断面,同时改移桥下水流方向与桥梁形成正交,减少冲刷,在下游铺设混凝土疏水管道,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引导水流平稳通过桥孔。
多维加固补强 夯实桥梁安全根基
涧河2号桥长期受水流冲刷,造成该桥2#墩柱基础冲刷外露2-3m,钢筋外露40cm,存在安全隐患。该段调配挖掘机、装载机及自卸车等机械设备,采用C50混凝土对易受冲刷的2#桥墩破损部位进行修补,并在墩柱周围按照“开挖+垫层+挂网+砌石+封网+回填”施工工艺,运用模块化铅丝石笼矩阵系统—以高强度锌铝合金钢丝编织成直径3.3m的圆柱体单元,内部填充块石形成透水骨架,精准堆叠于冲刷坑周边,形成三维立体防护网,既顺应自然水势又有效遏制基础掏空。
在桥梁锥护坡修复中,采用聚合物改性砂浆对裂缝实施专项勾缝处理。施工前彻底清理缝内杂物至30mm深度,高压水枪冲洗后涂刷界面剂,分层填入砂浆并压实,表面收光形成3-5mm线形凸起,终凝后覆盖土工布洒水养护7天。修复段经淋水试验验证,24小时渗水深度小于5mm,有效恢复护坡整体性与抗冲刷能力。
完善桥梁结构 增强突发应急能力
针对车辆撞击造成花子沟桥混凝土护栏外倾、开裂问题,建立了快速响应与标准化修复流程。采用全站仪精准定位受损区域,确定裂缝深度与钢筋变形程度,使用绳锯破除受损混凝土护栏,现场植筋并支设定制钢模板,浇筑C40早强混凝土,及时覆盖双层土工布进行养护。修复过程中严格执行质量验收:检查几何尺寸偏差,采用回弹仪测试强度。通过标准化作业流程,单次护栏修复周期由原7天缩短至3天,修复成本降低35%,结构安全性能恢复率达100%,有效保障了桥梁防护体系的连续性与可靠性。
该段通过科学部署与精准施策,提前完成全域桥梁汛前养护攻坚。运用无人机巡检、结构加固等技术手段,结合传统人工精细排查,累计疏浚河道10公里,全面提升桥梁抗洪韧性。目前已完成所有跨河、跨沟桥梁的汛前防护升级,应急抢险队伍24小时待命,我们将以万全准备应对汛期考验,切实筑牢道路安全防线,守护群众平安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