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主汛期,极端天气频发,公路安全畅通面临严峻挑战。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极限思维、底线思维,构建起一套“制度先行、精准布防、多方联动、高效响应”的应急处置体系,通过实战检验不断优化完善,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筑牢坚实防线。
制度筑基,凝聚“一路多方”强大合力
中心深刻认识到防汛保畅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制度保障和协同作战。
顶层设计清晰。严格落实交通运输部构建“1+1+N”汛期公路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体系及“三管三应三落实”刚性要求,对标《甘肃省交通运输厅2025年防汛工作方案》及专项行动部署,为应急处置提供根本遵循。
联席机制高效。7月11日,中心牵头组织应急管理、公安交警、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气象等16家单位,召开“一路多方”汛期暑期保通保畅联席会。会议深入学习上级精神,共同研判形势,凝聚“一盘棋”思想共识:坚决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实“一个目标、三个不怕、四个宁可”工作要求。与会各方郑重承诺“攥指成拳”,重点在协同联动机制深化、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应急资源储备前置、应急响应机制优化、值班值守纪律严明五个方面深化合作,共筑极端风险“防护网”,打造公路保畅“命运共同体”。
责任体系闭环。严肃落实汛期“叫应”机制,建立并严格执行“叫应—响应—反馈—追踪”的闭环管理流程。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指令穿透直达各基层养护单位、应急抢险队伍及风险隐患点具体责任人,层层压实责任,确保信息“零时差”、指令“零延误”、落实“零偏差”。
精准布防,锻造应急处突核心能力
中心坚持关口前移、力量前置,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科学预置力量。深刻践行“宁可备而不用”底线思维,严格按照《甘肃省汛期公路应急力量预置工作实施细则》,在预警区域内的关键路段(如G244线唐洼里隧道、G312线崇信隧道群)和已知灾害易发点(桥涵构造物、高边坡、临水临崖路段、地质灾害易发区),精准预置应急抢险队伍、大型抢险机械设备(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及足量应急物资(砂石料、编织袋、铁丝网、木桩、抽水泵、警示标志等)。确保关键时刻应急力量“拉得出、调得快、顶得上、打得赢”,抢险物资“拿得出、用得上”。
动态物资保障。科学测算需求,全面清点、补充和更新应急物资储备。对各类抢险机械进行全面检修保养,确保随时待命;物资分类存放管理,保障高效调度。动态消耗补充机制确保资源可持续。
“三位一体”巡查监测。各养护单位巡查应急站全员进入临战状态,严格执行“日常+夜间+专项”三位一体巡查机制。在降水期间显著加密巡查频次,尤其强化对重点路段、关键部位和雨前、雨中、雨后的全天候、全覆盖监测。综合运用人工徒步巡查、车载巡查、无人机飞检、视频巡检等手段,织就“人防+技防”立体监控网络,实现隐患排查“无死角”。
隐患即查即治。对发现的隐患点,坚持“零容忍”,建立详细台账,明确责任单位、整改措施和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做到一般隐患即查即治;对一时难以彻底整治的,立即设置警示标识,加强临时监测,落实风险管控措施,坚决筑牢安全防护墙。
科技赋能,提升预警响应处置效能
中心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应急处置插上智慧翅膀。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面对复杂地形地质挑战,创新引入北斗三代卫星定位系统(布设基准站与监测点)、智能裂缝计、含水率传感器等“地质哨兵”地面监测终端,结合沿线视频监控点、车载巡查设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所有数据通过5G实时回传智能平台进行多参数(位移、裂隙、含水状态等)同步分析。一旦发现异常,系统秒级触发声光报警,联动情报板发布预警,并自动启动预设管控措施,形成“风险捕捉-分析预警-应急管控”的完整高效闭环。
精准气象嵌入决策。深化与市气象局战略合作,将精准气象预警深度嵌入应急指挥决策流程。依托成功经验(如2025年春运除雪),持续优化“气象数据链”与“公路应急链”的实时对接,为防汛抢险抢得预警先机。
创新技术攻坚克难。在重大险情处置中,勇于应用新技术。如在G22青兰高速泾川二号桥“7.22”特大暴雨应急抢险中,首次成功应用铅丝石笼防护技术进行桥梁桩基加固。该技术工序简洁、科学高效、经济合理,是以低成本快速解决桩基冲刷侵蚀、荷载冲击病害的有效手段,显著提升了抢险效率和质量。
高效响应,凝聚协同作战强大合力
当险情来临,中心应急体系瞬间激活,各方力量高效协同。
指挥中枢高效运转。依托“中心-段-站”三级应急响应体系,应急指挥中心高效运转。主要领导靠前调度,带班领导24小时在岗值守,配强值班力量,确保突发事件信息第一时间接收、核实、上报,应急指令第一时间下达、执行。
“叫应”机制刚性执行。面对雨情预警(如7月初暴雨黄色/橙色预警升级),立即激活“叫应”闭环机制。预警信息与防汛指令穿透直达一线,确保全员秒级响应、精准落实。
“一路多方”协同作战。与应急、交警、气象、交通执法等部门保持紧密协作,实时共享汛情、路况及交通管控信息。应急抢险队伍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临战状态,确保接到指令能迅速集结、高效处置,协同作战顺畅高效。
信息发布精准引导。依托“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高德地图导航平台及沿线可变情报板,滚动发布精准气象预警、实时路况信息(包括险情、管制、绕行方案),引导公众安全出行,有效减少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实战淬炼提升能力。通过常态化应急演练(如2025年G244线唐洼里隧道突发事件处置演练、防汛集训模拟路基掏空、边坡滑塌等)和真实险情处置(如“7.22”泾川二号桥抢险),不断检验预案可操作性、部门协同响应速度和现场处置能力,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提升能力。
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极限思维应对万一可能,用万全准备筑牢安全屏障。从制度构建到力量预置,从科技预警到高效响应,从隐患排查到协同作战,每一次高效的应急响应,每一条及时疏通的公路,都凝聚着“一路多方”协同作战的智慧与担当,深刻诠释着“人民公路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在持续探索与实战淬炼中,平凉公路集制度闭环、精准布防、科技赋能、高效联动于一体的现代化应急体系,正日益成熟完善,不仅为打造平安公路、放心公路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公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