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平凉公路发展中心秉持“科学组织、规范施工、多方协同”准则,以“保安全、提质量、筑精品”为目标,将精细化管理深植养护工程全周期,中心泾川公路段在G244线、G312线等干线公路分别实施了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工程和灾害防治工程。工程从筹备、施工、验收等环节严把关口,实现质量、安全、进度“三控三优”,树起了养护工程新标杆。
精锐集结,阳光采购,增强工程筹备“硬件实力”
团队组建“精锐化”。抽调业务骨干,组建“技术过硬、执行力强”的项目施工部核心团队,为工程实施提供精准决策支撑;创新推出“党员+网格·360先锋行动”支部工作法,探索实施“党建+实践锻炼”模式,安排党员干部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蹲苗锻炼,为养护工程高质量推进注入强劲动力。
方案制定“精准化”。施工组织设计结合项目路段车流量大、沿线地形复杂的特点,针对性优化材料运输路线、工序衔接节点,确保方案既符合设计图纸与规范要求,又能灵活应对现场突发情况,可行性与前瞻性兼具。
采购环节“透明化”。所有工程材料、机械车辆及劳务人员均通过公共资源阳光采购平台选取,全程可追溯、可核查,从源头杜绝不合格要素入场,为工程质量打下“零隐患”基础。
首件立标,全路推广,打造工程实施“标杆效应”
精准选点,工艺淬炼“样板”标准。以“试点先行、样板引路”为工作策略,将G312线K1742+541-K1742+856段波形护栏安装打造为“首件工程”标杆,以技术突破与质量标杆带动全线路施工质量与标准升级。
总结迭代,施工模式“一次成优”。“三测三校”(测量、复测、精测,校直、校平、校稳)施工法,将护栏安装返工率降至零。这套经过实战验证的施工工艺、流程和现场管理模式,成为后续工程的“施工范本”,实现“样板复制、质量均一”。
三维管控,全程溯源,绘就工程施工“精品密码”
全链条溯源铸就“零缺陷”工程。技术骨干全天候驻地,对护栏安装、标线施划等关键工序实施“旁站式指导”,从基础开挖的坡度控制到标志牌的垂直度校准,每一项参数都严格对标设计标准,确保施工精度与规范要求 “零偏差”。所有进场材料先经“双重检验”:供应商提供合格证明后,现场随机抽样送检,不合格材料一律清退出场,保障施工“源头纯净”。每道工序完成后实施“自检—整改—复验”流程,针对隐蔽工程创新“影像留痕”机制,护栏基础浇筑、翼墙钢筋绑扎等关键环节采用“多角度拍照 + 全程录像”存档,形成可追溯的“数字档案库”,实现质量问题“可倒查、可追责”。
科学调度破解“工期紧”难题。将总工期分解为“周计划+日目标”,严格按照施工节点推进;因天气等不可抗拒原因造成的工期延迟,采用增加人员、机械等方式科学及时调整施工作业面,采用多工种同步施工作业方式,分别成立护栏安装、标志牌、标线施工小组,避免交叉施工相互冲突,确保了工程按期完成。
智能装备织密“双安全”防线。采用“短平快”分段作业模式,结合交通流量分析研判,合理划分施工区段,最大限度减少对行车的影响。严格按照施工作业区布设规定布设施工作业区,做好班前安全技术交底,安全人员佩戴智能安全帽,施工区域设置移动式智能LED导向牌、“声光报警”装置,提醒驾驶员减速,确保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安全和车辆安全通过。在G244线灾害防治工程基础开挖中,绿色铁质围挡化身“铜墙铁壁”,以远超传统锥桶的强度与稳定性,为施工区筑起立体防线。既能拦截车辆意外闯入,守护作业人员与设备安全,又能阻隔施工石块滚落路面,搭配昼夜皆醒目的反光警示标志,如“安全哨兵”般时刻提醒,为施工与通行编织双重防护网。在唐洼里隧道机电设施养护维修工程实施中,创新应用“隧道半幅信号灯控制放行系统”,隧道两端的倒计时红绿灯如同“智能指挥官”,依交通流量精准配时,绿灯放行时红灯同步值守,巧妙分隔施工与通行区域。既减少急刹抢行的风险,又替代人工指挥降低误差,倒计时设计贴合驾驶习惯,让安全感与舒适度随车轮同步提升,尽显科技护路的温度。
截止7月底,2项交通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工程已如期完工,同步推进的灾害防治工程正紧锣密鼓施工,预计8月底全面完成后,将有效提升G244线K711+150至K718+750段公路抵御暴雨、滑坡等自然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