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要闻

科技赋能养护 创新点亮征途

来源:技术科    作者:    日期:2025-08-13 09:26

   公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血管”,养护则是守护“血管” 畅通的关键。2025年,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锚定“科技+绿色+智能”养护新方向,强势推进19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应用项目,以创新之力破解养护难题,以科技之智提升服务效能,为平凉公路网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科技赋能 让公路养护更“聪明”
   当道路监测遇上“智慧大脑”,养护效率迎来质的飞跃。公路应急保障与路网监测中心实施的“道路智能化监测”项目,通过升级改造辖区道路监控系统,融合路况信息、车流量等多维数据,精准预警重点应急路段与时段。未来,道路“健康状况”可实时感知,应急处置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让每一公里公路都有“智慧守护”。
   在桥梁养护领域,静宁公路段的“液体止水带处治桥梁伸缩缝病害”技术,以新型材料攻克传统伸缩缝易堵塞、难清理的痛点,既阻止水分下渗侵蚀桥体,又减少杂物堆积,让桥梁“关节”灵活耐用;灵台公路段采用的“三元乙丙橡胶条处治伸缩缝漏水”技术,凭借其耐老化、耐腐蚀特性,使伸缩缝 与桥面平顺接合,行车更平稳,寿命大幅延长。科技的介入,让公路设施从“粗放维护”迈向“精准诊疗”。
绿色低碳 让公路与生态共呼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养护升级中,绿色理念贯穿始终。高速公路养护所应用的“BDM路面封层养护技术”,以高温精炼煤沥青为基质,喷洒精选的矿物填料、表面活性剂、催化剂等到沥青表面,形成的涂层抗渗、抗滑性能优异,减少路面病害的同时降低材料消耗;泾川公路段的“泡沫沥青温拌混合料技术再提升”项目,通过温拌工艺节约燃油能耗,减少温室气体与沥青烟排放,让公路养护施工不再与“黑烟”相伴。
   新材料的应用更显环保担当,中心养路科实施的“煤基沥青在沥青混凝土路面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已在平凉市科技局进行了申报立项,推动煤基沥青固废材料在公路工程行业的大规模使用,大量消耗煤基固废残渣,有效减轻环境污染,带动煤基制品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崆峒公路段实施的“道路交通标线水性涂料”,干燥快、反光好,且无有害挥发物,让路面标线既清晰又环保;“聚丙烯长丝无纺土工布”在养护工程中大展身手,其不易水解、无有毒物质的特性,搭配碎石封层形成高效应力吸收层,既能抑制路面裂缝反射,又符合生态要求。此外,庄浪公路段的“沥青铣刨料冷再生修补路面坑槽”技术,将废旧料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降本增效 让养护资源用在“刀刃上”
   以创新破解成本难题,是“四新技术”的重要使命。静宁公路段的“箱梁翼缘板安装滴水沿防水蚀”技术,通过简单装置及时排出积水,避免翼缘板水蚀,大幅降低后期维修成本;崇信公路段的“荷叶疏水剂+水性漆疏水剂在隧道养护中的应用”,让隧道洞壁遇水不沾,后期清洗效率提升30% 以上,养护人力成本显著下降。
   新工艺更显“精打细算”,养护工程项目办应用的“沥青隔离剂”,解决施工中碾压设备与沥青粘连问题,减少器具清洗损耗;“新鲜砼养生技术”通过喷涂养护剂形成防水膜,在5-40℃环境下高效保水,较传统洒水养生节约水资源60% 以上。崆峒公路段的“硅沥青修复料处理沥青路面粗糙掉粒”技术,无需大规模铣刨,仅通过材料修复即可恢复路面韧性,单公里养护成本降低近40%。
安全升级 让出行之路更“安心”
   公路养护,安全为先。静宁公路段采用的EVA材料“不倒翁”锥桶,耐碾压、可回弹,同点折压达上万次,耐候性强不易褪色,既保障施工区域安全,又降低锥桶损耗率,让养护人员多一份安心;“锚杆框格梁综合处治不良地质高边坡坍塌技术”,以高强度锚杆与框格梁协同加固,将不稳定岩土体“牢牢锁定”,有效预防边坡坍塌,守护行车安全。
   在路面质量提升上,“降低路面破损率工艺研究”项目聚焦坑槽修补后的平整度与舒适度,通过技术优化减少行车颠簸;灵台公路段的“彩色可呼吸材料在混凝土护栏防水防腐中的应用”,既阻止外部水分渗透,又让内部水汽逸出,避免涂层起泡剥落,让护栏“经久耐用”,为道路安全再加一道“防护网”。
   从智能监测到绿色材料,从降本工艺到安全技术,平凉公路发展中心2025年“四新技术”的全面铺开,正推动公路养护从“经验型”向“科技型”“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未来,一条条更智能、更绿色、更耐用、更安全的公路,将成为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为群众出行带来更优体验,为区域发展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