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公路基础设施安全性与耐久性,优化全生命周期养护成本。今年以来,平凉公路发展中心崇信公路段持续深化预防性养护,推动养护理念由“被动修复”转向“主动预防”,探索“治未病”的预防性养护创新路径。通过实施隧道反光技术升级、裂缝监测革新及防洪预警标杆建设等举措,构建起更科学、高效的安全防护技术体系,筑牢公众出行安全防线。
光学导航新突破:隧道反光技术升级。针对辖养的G312线车流量大、重车大车较多,传统凸起路标易损难题,在曲线型隧道崇信隧道中创新采用“猫眼道钉”——360度全向反光玻璃道钉更换凸起路标。猫眼道钉,学名反光道钉,是采用特殊玻璃经高温熔融制成,呈半球形,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其工作原理基于逆反射技术,当车辆灯光照射到道钉上时,道钉内部的特殊结构能够将光线集中反射回驾驶员的视线范围内,形成明亮清晰的光带,尤其在雨雾天气或隧道内部光线不足时,能有效勾勒出车道轮廓和道路走向,为驾驶员提供清晰指引。不仅能360度无死角反光,且材质坚固耐用,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能承受大量车辆长期的碾压。同时,其表面不易积尘,减少了维护成本,在耐久性方面远优于普通道钉。与传统的道路标线和轮廓标相比,猫眼道钉具有更高的可视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在低能见度环境下,其反光效果更加显著,能够为驾驶员提供更及时、准确的道路信息。“猫眼道钉”的使用预计能使夜间能见度提升100%,使用寿命较普通道钉延长5倍。目前已完成崇信、高庄、龙泉寺隧道猫眼道钉更换300余个,运行效果良好。
裂缝监测巧革新:瓷砖预警创新试用。自2023年接养崇信、龙泉寺、高庄等3所隧道以来,技术人员在日常养护及定检过程中共发现混凝土衬砌裂缝208条,主要以施工缝为主,传统标记法无法实时反映裂缝动态发展。为更好的监测混凝土衬砌裂缝动态发展,技术人员首次采用“脆性瓷砖监测法”——利用瓷砖条脆性特征实现裂缝变形可视化监测。在混凝土衬砌部分裂缝处粘贴瓷砖条,对衬砌裂缝、沉降缝进行观察。该方法利用了瓷砖的脆性,后期隧道通车过程中出现沉降、变形现象可明显的观察裂缝变化情况,且能在瓷砖条断裂后精确观察测量裂缝情况。这一低成本、高灵敏度的简易方法已成功预警20处隐蔽性裂缝发展,有效防范了潜在重大结构安全隐患。
防洪标识新标杆:汭河大桥安全预警。为保障桥梁安全运行,年初,计划在G312线汭河大桥安装5m*1m的防洪预警标识牌。但传统桥墩钻孔安装方式导致结构损伤,防洪标识破损率较高。技术人员首次试用“无损安装防洪预警系统”——采用不锈钢抱箍、内衬防滑橡胶垫的工艺进行紧固安装。在按照规范设立的基础上,实现零钻孔安装,保护桥墩结构完整性。该技术兼具专业性、安全性和美观性,是融合工程技术标准、应急管理机制与公共安全服务的关键措施。不仅能即时避险,更通过科学监测、规范管理的手段,引导公众参与桥梁安全守护行动,实现“监测-预警-避险”闭环管理,构建了“人防+技防”的立体防汛体系,为桥梁全生命周期安全运营提供核心保障。
从隧道反光技术的突破性提升,到瓷砖预警的前瞻性捕捉,再到防洪标识体系的系统性构筑,这一系列创新实践显著增强了公路基础设施的本质安全与应急韧性,有效拓展了预防性养护的维度和深度。下一步,崇信公路段将以“四新技术”应用为抓手,用“小改小革”的方式,在基础设施管养、风险防控、应急响应等方面持续深入探索,不断夯实公路安全基石,为推动公路养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