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平凉市2025年养路护路百日攻坚行动启动以来,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锚定攻坚目标,统筹推进日常养护、路域环境整治、养护工程建设、隐患排查治理等重点任务,在中心辖养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上掀起养护攻坚热潮,用实干与创新铺就民生幸福路、产业发展路。
科学养护增效能,路况质量再提升。中心以“消除次差路、提升中等路、保持优良路”为核心,精准施策推进公路养护升级。根据路况调查结果和技术状况指标,构建科学养护决策模型,分析测算路况变化趋势,精准编制路况提升方案,实现养护资金投入与路况提升效益的最优组合,通过开槽灌缝、油路修补、精铣刨、碎石封层等措施,全面改善路况水平。结合平凉地区特点,组合应用“优质石料+精铣刨+干法拌制橡胶沥青+雾封层”技术工艺,全力推进预防性养护。建立桥梁“日常巡查+经常检查+无人机巡检”机制,加强隧道基础设施改造,让公路通行更平稳、更安心。
项目建设严管控,精工质造平安路。2025年实施养护工程19项,目前,已完工11项,8项正在加快实施。项目施工以来,中心高度重视,全面动员,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紧扣时间节点,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建设要求,从“精、细、严、实”着手,将精细化管理渗透到养护工程全周期各个阶段,严格执行“施工自检、监理抽检、项目办督查、试验室验检、省公路发展中心第三方巡检”五级联控质量把控机制,严把沥青、碎石等原材料进场关,完善工程质量全链条追溯机制。压紧压实项目办首要责任和现场办、监理、施工等单位主体责任,落实“首件工程认可制”,织牢织密养护工程质量管控网,合力打造品质工程。
专项治理出重拳,路域环境焕新颜。结合《全省公路路域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将8处路段列为重点整治提升区、7处路段设为巩固保持区;持续深化机关下基层活动,机关干部每周五下沉一线,以支部为班组开展“路段承包制”集中整治,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攻坚格局。持续深化“一路多方”机制建设,联合路政执法、城管执法、乡镇政府等建立协同机制,在G312线崆峒区城市过境段实施“养护+环卫”联合保洁,在G244线、S318线推进“公路+景观”一体化建设,支持地方依托原王家沟超限检测站构建治超防控网,有力打击超限超载、“跑冒滴漏”等违法行为。
隐患排查筑防线,高效应急保平安。深入开展2025年汛期公路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严格落实交通运输部“1+1+N”汛期公路安全风险管控工作体系及“三管三应三落实”的刚性要求,印发防汛工作行动方案,实行党委班子成员防汛保畅暨公路安全风险管控“包保”机制。统筹灾害风险隐患,建立“9个台账,1张清单”,切实做好汛期公路安全风险管控。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主责意识,强化力量预置,筑牢公路防汛 “安全堤坝”。因地制宜组建抢险应急队伍9支/554人,预置应急保畅点18个,储备碎石2118立方米、片石780立方米、吨袋1740个、铅丝石笼500个、铅丝网片870个,检修巡查车、装载机、挖掘机、发电机、吸水泵等车机设备154台(套)。
技术创新添动力,养护水平再升级。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持续推动养护工作向专业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型。采用北斗卫星定位、物联网传感技术建成G312线特殊土滑坡智能监测系统,实现灾害风险“可感知、可预警、可干预”。探索应用水激活沥青坑槽修补技术与龟网裂修复技术,开展煤质甲醇气化渣基层与煤基沥青面层科研攻关,实现废旧材料循环利用、养护成本降低、基层结构强度提升的“三重叠加”效应。采用水性瓷化涂料对唐洼里隧道、安口隧道、关山隧道、祁家大山隧道等4座隧道洞壁刷新,改善隧道通行环境,提高隧道行车安全性。
百日攻坚正当时,实干担当显作为。从城市到乡村,从干线到支线,这场百日攻坚行动正让平凉公路发生着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平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将持续聚焦攻坚目标,以更扎实的举措、更务实的作风,完善长效管养机制,让“畅安舒美”的公路网络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 “动脉”、服务群众出行的“纽带”,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