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崇信隧道一串串闪烁的“夜明珠”正为过往车辆指引方向。这些镶嵌在路面的猫眼道钉,不仅是保障夜间行车安全的“守护者”,更凝结着公路段师徒们的汗水与匠心。近日,崇信公路段开展“导师带徒”专项行动,以猫眼道钉安装为实践课堂,让老公路人的责任与担当在新时代公路人中生根发芽。
“道钉安装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大学问。”有着十余年工龄的刘师傅蹲在路面上,指尖划过测量尺留下的标记,“间距误差不能超过3厘米,深度要刚好嵌入路面3毫米,否则雨天容易积水,冬天会被积雪顶起。”身旁的青年职工小高听得专注,手中的记号笔随着师傅的讲解在沥青路面上精准落点。这是本次导师带徒活动的常见场景——老师傅们带着“传帮带”的责任感,把每一个操作细节拆解成“可复制”的经验,年轻职工则带着笔记本和好奇心,在实践中领悟公路养护的“门道”。
猫眼道钉虽小,却是公路安全保障的“微器官”。在隧道、急弯、陡坡等事故易发路段,这些反光装置能通过车灯照射形成连续光带,有效降低夜间交通事故发生率。为确保安装质量,师徒们组成“攻坚小组”,从前期的路面清扫、定位放线,到中期的电钻打孔、胶体灌注,再到后期的道钉嵌入、压力固定,每道工序都执行“双检制”:徒弟操作完毕后,师傅逐一复核,发现偏差当场纠正。“你看这里的胶体没填满缝隙,车辆碾压几次就会松动。”刘师傅拿起小铲刀示范补胶技巧,小高立刻掏出手机拍下操作细节,“师傅的‘火眼金睛’让我明白,公路养护容不得半点马虎。”
烈日下,沥青路面温度超过50℃,师徒们的工作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留下层层盐渍;暴雨中,他们披着雨衣蹲在积水路段,用抹布反复擦拭道钉表面的泥浆,确保反光效果不受影响。“以前觉得师傅们总爱‘挑刺’,现在才懂,他们较真的不是手艺,是过往司机的安危。”青年职工小高在日记里写道。在刘师傅的指导下,他创新采用“激光定位+水平仪校准”的方法,让道钉安装效率提升30%,误差控制在1毫米内。
一颗颗闪亮的道钉不仅照亮了行车路,更传承着“铺路石”精神。“看着年轻人从生涩到熟练,从‘要我干’到‘我要干好’,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刘师傅望着亮起的道钉群,眼里满是欣慰。隧道里,师徒们用双手镶嵌的不仅是安全保障,更是一代代公路人对“护路为民”初心的接力。当车灯划过夜空,那串流动的光带,正是他们写给道路最动人的情书。